10月19日下午,二十大新聞中心在梅地亞新聞中心舉行第三場集體采訪。山東代表團新聞發言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白玉剛代表出席并回答記者提問。有記者提問,作為黃河出??诘纳綎|省,在探路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創新發展?白玉剛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用通俗易懂的“五?!?,精準概括了山東在黃河流域的使命責任——一是保黃河安瀾,二是保黃河水量,三是保黃河水干凈,四是保沿黃人民群眾日子好、地方發展好,五是保黃河文化傳承弘揚好。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安瀾、海晏河清,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確保黃河安瀾是治國理政的大事,更是山東推進黃河保護的頭等大事。黃河既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河,也是一條桀驁難馴的憂患之河。自古以來,黃河治理就是困擾中華民族的大難題。黃河山東段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黃河生態、牽掛沿岸發展。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地說:“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近年來,我走遍了黃河上中下游9省區?!?在黃河流經的9個省區中,山東處于黃河下游。黃河從山東入海,哺育了齊魯兒女,潤澤了山東大地,卻也因頻繁改道、泛濫,使下游灘區群眾飽受水患之苦。
經歷過,就會更懂得。保護黃河再難,也要迎難而上,勇立潮頭。確保黃河安瀾,勇于創新的山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做法。以立法為黃河安瀾加安全閥。東平湖是國務院確定的黃河流域唯一的蓄滯洪區,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調蓄水庫,也是全省乃至整個黃河流域的防汛重點?!渡綎|省東平湖保護條例》經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已于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
以大投入為黃河安瀾加固基礎。
白玉剛說,三年來山東全省投入1300多億元進行堤壩建設、河道治理、防洪減災,確保黃河的安全和安瀾。
媒體之前報道,山東聚焦“根治水患、防治干旱”,完成黃河下游及東平湖蓄滯洪區防洪工程建設,全面建成黃河河道標準化堤防。黃河安瀾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山東的投入不僅是值得的,也將為山東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白玉剛答記者問時,將保黃河水量與保黃河水干凈并列。其中,量應該是基礎,是前提,質應該是重點,是關鍵。
多年前,有句膾炙人口的歌詞唱道“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但是,在很多山東人的記憶中,黃河在山東曾經“有氣無力”,時常斷流。為了保黃河水量,避免河道干枯,山東人做了很多努力。尤其是近年來,山東切實推進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成效明顯。治黃
三年來,山東把節水放在首位,大力實施節水工程,農用節水5億多方,萬元GDP用水量比2019年下降了22.8%?!爸腔埸S河”數字化平臺的搭建,節水獎勵制度的推行,建設節水型社會已經成為山東人民的自覺。管住了“水袋子”,讓“貧血”的黃河得到了休養生息,今天的山東人站在黃河岸邊,滿眼都是大河滔滔的壯美。截至現在,黃河山東段已經實現連續23年不斷流?!翱此茖こW钇驷?,成如容易卻艱辛?!比ΡWo黃河的山東人深知其中含義。
黃河三角洲有了水量,更重水質。提到黃河水質,很多人應該還記得魯豫兩省“對賭”黃河水質的話題曾經引爆了朋友圈。根據協議,由于近兩年黃河入魯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以上,山東作為受益方,“一擲千金”向上游的河南兌現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黃河流域首個省際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的成功實踐,也為沿黃、沿江省份實現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提供了清晰路徑。
濕地濕地是大自然的水質“凈化器”。為了提升黃河水質,山東大力實施黃河三角洲濕地修復工程,濕地面積達到了1130平方公里,比過去增加了20%?!吧鷳B好不好,鳥兒最知道?!蹦壳?,黃河三角洲鳥類從187種增加到371種,增加了184種,相當于增了1倍,這里也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正是有了黃河優良水質的滋養,才有了這“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景象。
黃河治理的最終目的是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為了讓沿黃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山東為60萬黃河灘區居民圓了“安居夢”,251.6萬省標以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沿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鄉村“五大振興”正在讓每一個鄉村變得更美更好。窗明幾凈的房屋、干凈衛生的社區、鳥語花香的休閑廣場……搬進社區的灘區群眾笑言“離開水窩子,住進福窩子”。奔騰向前的黃河也為山東沿黃各市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能。一方水土滋養一方特產。從東明縣的黃河鯉魚到黃河口的大閘蟹,黃河滋潤了山東,也為山東人民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特產。依托黃河的水產養殖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黃河口大閘蟹
黃河哺育萬物,也孕育燦爛文化。地處黃河下游的山東之所以成為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與黃河這條“母親河”有很大關系。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10條黃河主題國家級旅游線路,其中8條線路與山東相關。就此而言,山東堪稱黃河文化的集大成者。山東沿黃地區擁有200多項非遺項目,其中鼓子秧歌、黑陶燒制技藝、黃河打夯號子等,每一種都具有獨特的山東黃河文化特性,讓各地游客流連忘返。黃河文化在齊魯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衍生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態,包括農耕文化、治黃文化、移民文化、農墾文化、航運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更與齊文化、魯文化、泉水文化、泰山文化等山東地域文化交融在一起,成為山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泰山、黃河、孔子,“一山一水一圣人”,黃河就是山東不可或缺的大IP。
泰山與孔子
持續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山東人民一定能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更大的精神力量。
策劃:朔方
編輯:云韶
校對:方相
圖片:齊魯壹點、大眾日報、海報新聞、網絡
請輸入驗證碼